多年至今,Pink Floyd的專輯《The Wall》依舊是我見過概念最完整、意涵最豐富的概念性搖滾音樂專輯。而且雙CD裏的26首曲子支支動聽,加上呼應詞意的編曲加強了戲劇張力,令人無須閱讀歌詞也能充份感受到歌曲欲傳達的情緒與力量。

 

這張專輯除了四首曲子之外,其餘詞曲均由主唱Roger Waters一手包辦,而其內容正是有關一個名叫「Pink Floyd」的搖滾巨星的故事。不過我倒不認為有必要去深究是否就是Waters自己親身經歷的告白,而應該將它當作類似「後設小說」的形式,也就是創作者為了不讓閱讀(聆聽)者一頭就沉溺於故事之中,特意不時跳出來提醒讀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思考;這一點可以由專輯中的部分歌曲佐證,後面會提到。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夢境如此真實,以致於成為你深信不疑的記憶?

 

對我們一般人而言,夢境再多麼栩栩如生,醒來後總是會察覺不過是一場夢。但書中的女主角莎拉患有嗜睡症,不時就不自覺的進入夢鄉,再醒來時往往將夢中的情境當作是剛剛確實發生的事實。這樣當然會造成旁人的困擾與質疑,比如因為在夢中已做完遂在現實裡未完成別人請託之事,但是這些不過是小小波折;後來當她向別人轉述一則男主角羅伯特與她的對話(實際上是夢境)時,竟然決定了她自己與別人未來的人生。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柏拉圖的著作《饗宴》中提到一則關於愛情的寓言:最初的時候人有兩個面孔、四隻手、四隻腳,後來被神劈成兩半,遂成了我們如今的模樣。但每個人靈魂的傷口依然存在,以致於一生尋尋覓覓要找到當初那一半,以恢復成完整的人;而這種對於最初原形的渴求與追尋就是所謂的愛。

 

只是當初人類有三種性別,除了男與女之外,還有雌雄同體;因此原來是雌雄同體的現在追尋的伴侶是異性,而原來純粹是男或女的就只鍾情於同性。

 

這樣的神話寓言對於現今仍須忍受社會批判眼光的同性戀者而言,當然提供了一個美麗而浪漫的文本,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也引用了此神話。但是縱使你我如同這些作家對同性戀並無偏見,甚至抱著同情與支持的態度,然而我們真的就擺脫了世俗偏執的觀念嗎?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難得看了金曲獎頒獎典禮,典禮高潮當然是在最後,也激起我一些感觸,在此作個記錄。

 

台語最佳男歌手頒給蕭煌奇,全場響起的如雷掌聲顯然表達了大家一致的樂見其成。他的獲獎當然是實至名歸,但現場的熱烈鼓掌就與他的盲人身份與多年奮鬥有直接的關聯了。

 

無可否認地,他那首《你是我的眼》在星光大道歌唱比賽中被唱紅才又勾起大家對他的注意,而這首充分傳達他眼盲心境的歌曲在四處傳唱之餘也成了蕭煌奇的「標籤」,似乎時時提醒我們應予以他特別的鼓勵。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