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至今,Pink Floyd的專輯《The Wall》依舊是我見過概念最完整、意涵最豐富的概念性搖滾音樂專輯。而且雙CD裏的26首曲子支支動聽,加上呼應詞意的編曲加強了戲劇張力,令人無須閱讀歌詞也能充份感受到歌曲欲傳達的情緒與力量。

 

這張專輯除了四首曲子之外,其餘詞曲均由主唱Roger Waters一手包辦,而其內容正是有關一個名叫「Pink Floyd」的搖滾巨星的故事。不過我倒不認為有必要去深究是否就是Waters自己親身經歷的告白,而應該將它當作類似「後設小說」的形式,也就是創作者為了不讓閱讀(聆聽)者一頭就沉溺於故事之中,特意不時跳出來提醒讀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思考;這一點可以由專輯中的部分歌曲佐證,後面會提到。

 

現在就先來看整個故事的基本架構吧:一個搖滾巨星在上臺表演之前突然意志消沉,心愛的老婆形同陌路,狂熱的歌迷僅是盲從,功成名就的背後卻是孤獨一人,將他與世界隔絕的這道牆究竟是如何形成?他不禁回想從前,遠自童年開始‧‧‧

 

於是專輯就從他幼年時母親與老師對小孩禁錮專制的教養方式開始批判,其中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歌曲當然就是《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 II)》了,直接吶喊: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我們不需要教育

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我們不需要思想控制

……                                                                             …… 

Hey! Teachers! Leave them kids alone.                    嘿!老師們!放孩子們一馬吧

All after all it’s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最後終究只是成為牆上的另一塊磚 

 

大聲批判教育不過是扼殺每個獨特的小孩,將他們變成牆上的另一塊磚。


這首歌是Part II, 當然就有Part I, 事實上還有Part III呢。在Part I中指的是他死於戰場的父親只是成了(戰士紀念)牆上的另一塊磚,除了相片與模糊的記憶外什麼都沒留下,配合後面的歌曲便帶有反戰的意味。而Part III則是比喻對他空虛封閉的心靈而言,週遭的人與熱情的歌迷不過像是牆上的磚毫無意義。所以我們看到雖然三首都是同樣的歌名與旋律,但是配上不同的編曲與歌詞便賦予了它們不一樣的意義,很巧妙吧?


至於母親的角色,Pink Floyd並非用搖滾樂常見的火力全開的方式,反而是在《The Thin Ice》與《Mother》兩首歌中以溫柔的曲調唱出母親對小孩的保護約束:

“Mother's gonna keep you right here under her wing.       “媽媽會將你呵護在她的羽翼之下
She won’t let you fly, but she might let you sing.                她不會讓你振翅高飛,但可以讓你歌唱
Mama will keep baby cozy and warm.                                  媽媽會讓寶貝舒適溫暖

………                                                                      ...…..

Mama's gonna check out all your girlfriends for you.        媽媽會幫你檢查所有女朋友
Mama won’t let anyone dirty get through.                           媽媽會擋下所有污穢

………                                                                      …..…

You'll always be baby to me.”                                                  你永遠都是媽媽的寶貝


這樣反諷的方式不但呼應了母親看似愛之實則害之的態度,並較正面批判的方式更令人不寒而慄。


 

在第二張CD的《In The Flesh》、《Run Like Hell》、《Waiting For The Worms》三首曲子中,Pink Floyd藉由對歌迷有宰制力量的主唱暗喻政府與輿論,指其敵視甚至壓迫黑人、猶太人、同性戀與左派份子(當社會不容任何異端,不就是要把毎個人變成一模一樣的磚塊,建造一道最大的牆?)。不過Pink Floyd可不是只有將食指指向別人,這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自省:當歌迷如此輕易被煽動,面對狂熱盲從的群眾,搖滾樂團在享受名利之時是否也應自省所擁有的影響力?所以在緊接其後的《Stop》一曲唱道:


“……..                                                               “……..
Because I have to know.                                    
因為我必須搞清楚

Have I been guilty all this time?”                         
一直以來我是否有罪?

 


除了這些深刻的批判以外,專輯中許多關於主角感情挫折的歌也是淒美動人,例如《One Of My Turns》中簡單卻耐人尋味的歌詞:

“Day after day, love turns grey                             “一天一天經過,愛情逐漸褪色
Like the skin of a dying man.                              
就像將死之人的膚色
Night after night, we pretend it’s all right              
夜又一夜,我們假裝一切OK
But I have grown older and                                 
然而我已逐漸老去
You have grown colder and                                
你也散發更多寒意
Nothing is very much fun any more.                    
一切都已不再有趣

……..”                                                                    ……..”

 


而主唱Roger Waters也視歌曲不同的意涵而用各種不同的唱法,有時大聲吶喊,有時誇飾吟詠,有時慷慨激昂,有時溫柔吟唱,甚至在《Bring The Boys Back Home》中用類似歌劇之唱法;Waters成功地一人分飾數角,讓這張專輯完整地傳達了故事內容。


當然編曲也是功不可沒,除了依歌曲內容或簡單輕柔或氣勢磅薄,都恰如其分地營造所需的氛圍外,一些畫龍點睛的背景音效更是立刻賦予那些歌曲充滿真實感的畫面,例如在《The Thin Ice》一開始傳來遠方嬰兒的哭聲,以及之後充斥在不同歌曲的直升機聲、玻璃碎裂聲、電話聲、電視聲‧‧‧等等,都有效地讓聽者落入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所以無論是歌詞意涵、歌曲旋律、演唱技巧、樂器表現、錄音效果都是上乘之作,而歌曲的銜接又流暢自然,Pink Floyd成功地創造了一張兼具批判精神與歌曲美感的搖滾專輯(太多搖滾樂雖然舉著批判大旗,但詞與曲卻缺乏美感)。Roger Waters 1985年離開Pink Floyd後,才又在柏林圍牆倒塌紀念日受邀表演《The Wall》這張專輯,而以「牆」在這張專輯裡的豐富意涵,我相信未來人類社會還是會再有非《The Wall》莫屬來表演紀念的事件,只不過我們還是僅能在這張專輯裡尋得原汁原味了。

 

註:這張專輯發表三年後,英國導演Alan Parker於1982年將它拍成電影--片名就叫Pink Floyd The Wall》,除了增加部分放在背景的對白及二首歌之外(雖然很奇怪的沒將《Hey You》放進來),可說是極為完整且忠實的將這張專輯影像化。我曾在國內DVD出租店發現過,建議可以先看過這部電影後再聽CD專輯,可以更能掌握Waters所要傳達的概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