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夢境如此真實,以致於成為你深信不疑的記憶?
對我們一般人而言,夢境再多麼栩栩如生,醒來後總是會察覺不過是一場夢。但書中的女主角莎拉患有嗜睡症,不時就不自覺的進入夢鄉,再醒來時往往將夢中的情境當作是剛剛確實發生的事實。這樣當然會造成旁人的困擾與質疑,比如因為在夢中已做完遂在現實裡未完成別人請託之事,但是這些不過是小小波折;後來當她向別人轉述一則男主角羅伯特與她的對話(實際上是夢境)時,竟然決定了她自己與別人未來的人生。
相對地,另一位主角泰瑞恰恰與莎拉相反,他無法入睡,遂將多餘的時間都用來看電影,最後他對於電影人物個個如數家珍,卻對真人面孔過目即忘;電影對他而言彷若夢境之於莎拉,佔據了他的記憶,影片內容反而較現實生活更真實。
巧合的是,某個畫面竟也盤據羅伯特腦海,以致於他一直以為是夢中所見,到後來還有如天啟般指引羅伯特幸福之路。
※ 理性分析vs.感性直覺
如此夢境-電影-記憶的交雜蔓生似乎已註定了這三位主角人物的混亂人生,但是以科學理性的方法就能撥亂返正嗎?作者顯然不表贊同。
達登醫師意圖將病患當成動物般施以不人道的實驗方式,他僅在意研究成果而完全不在乎病患的狀態與感受,最後亦自食惡果。另一個心理分析師自以為是的用語意分析莎拉夢境裏的隱喻,當然盡是穿鑿附會;在此也可看出作者對科學至上的嘲弄。
書中人物在多年後重逢於「睡眠之屋」已是難得,還有諸多巧合湊在一起才使得故事的發展成為可能,但卻不會令人覺得牽強,反而呈現如命定般的必然。即使那些來自夢境、記憶與相片的意涵神奇的有如遠古女巫喃喃的預言,我們依然可以認同笑納。在男女主角混亂迷惑的十餘年間,唯一能看清他們彼此相愛也應相守一生的人不也是當初那位單純無邪直接感受的小女孩嗎?
為了避免成為書中那位心理分析師,我應該就此打住,讓您直接閱讀本書自己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