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柏拉圖的著作《饗宴》中提到一則關於愛情的寓言:最初的時候人有兩個面孔、四隻手、四隻腳,後來被神劈成兩半,遂成了我們如今的模樣。但每個人靈魂的傷口依然存在,以致於一生尋尋覓覓要找到當初那一半,以恢復成完整的人;而這種對於最初原形的渴求與追尋就是所謂的愛。

 

只是當初人類有三種性別,除了男與女之外,還有雌雄同體;因此原來是雌雄同體的現在追尋的伴侶是異性,而原來純粹是男或女的就只鍾情於同性。

 

這樣的神話寓言對於現今仍須忍受社會批判眼光的同性戀者而言,當然提供了一個美麗而浪漫的文本,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也引用了此神話。但是縱使你我如同這些作家對同性戀並無偏見,甚至抱著同情與支持的態度,然而我們真的就擺脫了世俗偏執的觀念嗎?


在《單戀》這本書裡東野圭吾即提出這樣的質疑,並且直指最根本的性別定義問題。仔細想想,我們基本上是將這群同性戀者視為錯置了軀體的靈魂,意即男性身體裡住的是女人的靈魂、女性身體內是男人靈魂,連他們自身也是如此看待自己,因此大多也就改變穿著打扮,以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但是,為什麼男性與女性就要符合特定的形象?當他們變裝模倣另一性別時,會不會也只是受社會約定成俗的觀念所制約?到頭來,雖然努力抗拒了世俗對同性戀的偏見,卻仍然被另一種偏見所束縛?


問題恐怕還是要追溯到男女之分,除了傳宗接代的生理功能之外,在社會上需要清楚劃分男女嗎?因此相較於上述柏拉圖神話的性別模型,東野圭吾提出梅比烏斯環模型來闡釋並沒有可以將性別一分為二的分隔線,在梅比烏斯環上每個人都兼具男性與女性的特質,只是比例的不同。如果世俗觀念可以作此改變,那麼或許會有更多人可以過得更自在、更快樂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