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阿克蘭,一個前往伊拉克打仗的英國中尉,中了敵人的伏擊後受重傷返國。他的半邊臉毀容,腦部受創,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而且暴躁易怒,動輒與人發生衝突。在他返回倫敦期間,發生三件男性被暴力攻擊的命案,被害人都曾在軍隊服役,肛門都曾被兇手用異物插入。兇手的側寫:男性、同樣有軍中背景、暴怒、可能曾有過性暴力的經歷,完全符合阿克蘭的特徵,再加上幾個巧合,於是他成了警方的頭號嫌疑犯‧‧‧‧。
- Nov 10 Tue 2009 17:36
《變色龍之影》——『有罪推定』的社會偏見
- Nov 02 Mon 2009 16:46
《風聲》——導演才是真正的「老鬼」
《風聲》這部電影就應該當做是一部推理片來看,若要把它當成是抗日的愛國片,恐怕就是誤解了,而且也會覺得缺乏共鳴,畢竟片中的抗日英雄乃屬於日後將我們中華民國趕到台灣的共產黨陣營。唯有採取推理的觀影角度才能發掘本片的趣味,進而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創作者與文本互動的後設電影呢。
- Oct 31 Sat 2009 14:44
《黑人魔術師》——當穆德探員遇上提姆‧波頓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到兩個人,第一個人是電影導演提姆‧波頓。不但這種黑暗童話的風格像極了提姆‧波頓的電影(例如《剪刀手愛德華》、《地獄新娘》),連書裏馬戲團中的人物都猶如與提姆‧波頓的圖畫書《牡蠣男孩憂鬱之死》裏的人物來自同一世界;看看這幾位:
——毛髮旺盛的「猿人」因禿毛症自殺;
——「針插人」沒有痛覺也感受不到愛;
——渴望愛情的「石化女」卻全身無法動彈。
- Oct 22 Thu 2009 17:57
《嫌疑犯X的獻身》——情深至此!
獲得日本五大獎的《嫌疑犯X的獻身》果然相當迴異於一般本格派的推理小說。一般的推理小說是到最後才揭露兇手是誰,這本書卻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兇手與命案的來龍去脈。一般的推理小說是書寫正義的一方(警察、偵探、或教授‧‧‧‧等等)如何破案,這本書的重點卻是犯罪者如何迴避警方的追查。而且,作為讀者的我們竟然反而逐漸站到犯罪者的一方,擔心他被警方揭穿。
不過讓這本書造成轟動與引起話題的倒不是這些特殊之處,而是故事本身的爭議性:其一是愛情可以如此令人為之全然奉獻嗎?其二是生命價值的倫理問題。其實第二點的爭議性並不大,一般人應該都同意沒有人可以片面決定他人的生死。所以我們倒是可以來談談第一點,為什麼這本書裡刻劃的愛情會引起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