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這部電影就應該當做是一部推理片來看,若要把它當成是抗日的愛國片,恐怕就是誤解了,而且也會覺得缺乏共鳴,畢竟片中的抗日英雄乃屬於日後將我們中華民國趕到台灣的共產黨陣營。唯有採取推理的觀影角度才能發掘本片的趣味,進而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創作者與文本互動的後設電影呢。

故事背景是在抗戰時期的汪精衛偽政府裏,其中有抗日組織成員潛伏,為了揪出這個傳遞情報的「老鬼」,日軍故意放出假情報,然後將僅有經手過假情報的五人集中軟禁在郊外要塞,一方面逼供找出誰是「老鬼」,一方面準備伏擊因假情報前來的抗日成員。「老鬼」除了要避免身分被揭穿,更要緊的是要想辦法將情報是假的訊息傳遞給外面的弟兄,以免抗日組織被殲滅。

 

囚禁五人的要塞與外隔絕,儼然就是典型的推理小說裏的「暴風雨山莊」。日本軍官扮演偵探的角色,要從五人之中找出真正的「兇手」,只不過善惡互調。當然,日本軍官遠遠遜於推理小說中的偵探,偵探可不會用酷刑逼供的粗暴手段來找兇手;這或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對片中的血腥畫面不以為然。不過我倒覺得由於「老鬼」才是要導演讓觀眾認同的主角,為了營造「老鬼」身處險惡困境的壓迫感,呈現殘酷的用刑過程以提高戲劇張力與強度是有其必要的。


電影畢竟與小說不同,要將這種有限人物在固定場所裏的「暴風雨山莊」式推理小說搬上銀幕,搞得不好就會像是卡通《名偵探柯南》這樣只重詭計卻角色刻板毫無深度,因此陳國富導演在《風聲》這部電影算是成功的賦予劇中主要角色個性與生命(當然劇中演員也功不可沒,周迅與李冰冰自不待言,連蘇有朋的演技都令人刮目相看)。然而我覺得最耐人尋味的是影片的結局,也就是最後「老鬼」的遺書內容揭曉之後短短的二、三分鐘。很多人可能會被這一段誤導而曲解本片,殊不知這才是陳國富導演所欲傳遞出去的加密訊息。

 

(以下內容涉及電影結局,建議尚未看此片者就此止步。)


就先從「老鬼」周迅繡在李冰冰旗袍上留給她的遺書說起吧。周迅在遺書中說因為自己身處此煉獄,選擇赴義乃唯一之途,並要讓所愛之人知道她為何而死。我們只見電影畫面上李冰冰撫讀至此愴然淚下激動不已,就連劉大隊長也都熱淚盈眶。為什麼?三個月前被囚禁在城郊要塞時,他們兩人就已經知道周迅就是「老鬼」,也知道她為了國家民族犧牲,事隔三月,為什麼遺書內容還會令他們如此激動?唯一的可能就是遺書透露了他們原本不知的訊息。

 

那麼這個訊息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周迅表明對李冰冰的深愛與痛苦。她所說的「煉獄」並非指老百姓在日軍佔領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而是指她自己深愛對方卻無法表白更沒有結果的苦戀。這並非我胡思亂想,只要回想之前周迅許多對李冰冰的曖昧眼神與言行,以及後來與李冰冰死別的複雜情緒轉換,都足以佐證。因此她犧牲自己也是因為這世上她已無留戀,莫若從容就義以求解脫。

 

這樣的轉折扭轉了原來一路下來的脈絡,讓本片從一般純粹解謎鬥智的推理片提昇至猶如勒卡雷的小說,將關懷的目光從神聖的愛國情操轉而投向獻身其中的人們的苦悶情感與內心掙扎。


問題是,這部有大陸資金、在大陸拍攝,而且瞄準大陸市場的電影能如此處理抗日的題材嗎?大陸官員可以允許一個冒死抗日的共產黨英雄不是純然基於愛國理想殉國,而竟然是殉情嗎?而且還是同性戀!這對於日本尚有特殊民族情緒的大陸民眾也不見得能認同吧。那麼,陳國富導演要如何將他的原意表達出來?


於是,在這裡導演陷入了與「老鬼」一樣如何將訊息傳遞出來的困境,結果他也是採取最基本的方法:加密。最後那段周迅從「我身處此煉獄」之後所說的盼能喚起同胞打敗日本云云,就是用來掩蓋真正的訊息。此所以這一段會令人覺得畫蛇添足,因為它原本不應該出現,純粹是為了讓導演的原意能偷渡出來。

 

一個創作者(導演)竟然成了他所創造的角色(老鬼),豈不有趣?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導演才是真正的「老鬼」,以及這部電影是個典型的後設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