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前為止,經濟學似乎還稱不上是一門科學,因為它雖然針對許多經濟和社會現象提出了解釋,但若試圖用這些理論來做預測,其準確或應驗的機率卻與擲銅板差不多。甚至在1998年,還有二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基金(LTCM)搞到破產。

 

    人是理性的動物?

 

那麼到底這些理論出了什麼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於:它們都假設人是理性的動物──人們會用理性衡量利害得失後再做出決定。這麼做的好處是,經濟學家們才可以用數學模型去建構理論;問題是,許多實驗都證明人們往往並非如此。例如按照賽局理論,囚犯困境裡的犯人應該選擇認罪才符合最大利益,但現實中卻不見得如此;另一個「旅人兩難」的問題要求兩位損失同樣古董的旅客自行申報其價值,但申報金額較低者會得到額外獎勵,申報金額較高者則會被視為不誠實而罰款。以0~100元為例,若二人依理性推論,則結論上應填0元,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填接近100的數字。

 

還有許多實驗都證明了:面對複雜或全新的情境時,人們往往是依直覺(一如遠古祖先),而非精確的算計,做出反應。尤有甚者,我們的判斷還會受到他人意見的影響,甚至是否定自己原本的認知。

 

    企鵝法則

 

實驗指出,當週遭很多人的看法與你相左時,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原來的想法,尤其是別人比你還堅定時,你更可能會改變立場。而這並非屈服壓力才委蛇以對,很可能我們與生俱來源自老祖宗的求生本能,因為當你資訊有限時,模仿他人可能是最佳策略,就如同企鵝會等一些冒失鬼先跳下海後,再跟著跳下去。

 

演化機制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一方面樂於幫助陌生人,另一方面卻又會發生納粹之類的種族滅絕的惡行。

 

    演化機制


依照「自私的基因」的理論,我們求生的本能、對子女無私的愛、或是照顧親戚,其實都只是我們體內的基因意圖延續下去的自私行為罷了。但是,這似乎無法解釋我們的確會對陌生人做一些不求回報的善行。


從天擇的角度來看,競爭不只存在於個體與個體之間,也存在於群體與群體之間。而團結合作的群體顯然更能通過考驗而生存下來,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正是那些更願意與他人合作個體,而這種利他的特質便隨著物競天擇的演化機制,一代又一代的強化深植在我們身上。


然而這個演化出合作利他的機制卻同時也帶來另一個潛伏威脅──劃分敵我。因為劃分敵我才能凝聚群體的力量抵禦外侮、或掠奪他族的資源,以利我族可以在嚴苛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而種族當然是用來區分敵我的最重要判準了;於是種族戰爭自古以來即不時發生,究其因,並非某一偏執瘋狂的領導人的單一力量,而是他順勢推動群體醞釀已久的情緒。


    掌握模式,預測群體行為


看來,經濟學家的失靈不應單純歸咎於人的非理性與複雜性。畢竟以物理而言,雖然個別分子也是無法預測,可是整體水流或氣流的大致方向卻是可以掌握的;如果我們可以如上述般對時尚流行、投機狂熱、群眾運動等盲從現象發掘出背後的共通性,我們是否也能如物理學般找出造成各種社會現象的普遍模式,進而據以預測未來?


 

書名:The Social Atom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

作者:布侃南Mark Buchanan

出版日期: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