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你是否曾在夜間登上101大樓或其他都市的高樓眺望?當你看著多如繁星的輝煌燈火向四面八方延伸而去,應不免興起對人類文明的讚嘆吧?縱使我們個人終究不免一死,但令我們安慰的是:我們的子孫會世代綿延下去,而且會繼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但是,萬一不是呢?

萬一人類終究要滅絕,一切化為烏有呢?


即使──

不會發生因核彈攻擊而同歸於盡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地球資源不會被耗用殆盡;

生態環境不會被我們破壞到無法生存;

曾經殺死所有恐龍的巨大隕石不會再撞擊地球;

…….


就算我們能避開上述的種種危機,卻有一個無從躲避的最大威脅等著我們:太陽之死。這顆提供地球生命能量的太陽約有五十億歲了,正是它壽命的一半;也就是說,再過五十億年太陽就會耗盡燃料,不再發光發熱。不過我們倒不會因而被凍死,相反的,在那之前,太陽就會因為核融合反應由核心逐漸往外部蔓延而膨脹成紅巨星,屆時人類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先被燒死了。

 

就像是一個已經寫好無法更改的劇本,地球註定要毀滅。縱使到時候火星真的可以如書中所描述的變成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是當太陽由紅巨星繼續燒盡氦氣而轉為白矮星時,火星還是又要回到荒涼冰冷的世界;整個太陽系都將是一片死寂。

 

就這樣,人類的一切努力以及人類自身都終將如夢幻泡影,消失無蹤。面對這個無可挽回的結局,數學家兼哲學家羅素在1923年感慨的寫道:


人類長久以來的努力、奉獻、熱情和智慧的結晶,都將隨著太陽系的滅亡而煙消雲散。人類的成就最後終將長埋在宇宙的碎屑中。這幾乎是無庸置疑的事,所有相反的論調都會被推翻。只有在這些真理的框架中,只有在極度絕望的基礎上,靈魂才能找到棲身之所。

 

我相信,就是這樣的一個「極度絕望」的處境,讓作者寫出《時間迴旋》這本書吧。

 

但是我們一般人縱使知道這個悲慘事實,卻大都無動於衷──五十億年畢竟是太長了。想想看,從石器時代到目前的璀燦文明經過二百五十萬年已經是夠漫長了,而再這樣的二千倍時間?於是作者巧妙的引進「時間梯度」的概念,讓地球時間流逝的速度大約只有宇宙的一億分之一,於是地球之死不再遙不可及,而是當下的人在有生之年就得面對的大限。


這樣的設定讓問題不是老掉牙的「如果你知道明天就會死,今天要做些什麼?」這種一翻兩瞪眼的答案,而是給予書中人物更多的時間去適應、摸索,再作選擇。而這樣的時間其實約莫就是主角邁入中年前的時間,也就是個人的一生已等同太陽系的壽命,當個人與宇宙(太陽系)同存亡,生命變的沉重而不可再輕忽;另一方面,當地球外面的宇宙如快速放影般地星移斗轉,時間感會變成是急迫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意義似乎都不一樣了。


當然毎個人面臨這樣的處境也都會有不同的選擇,於是我們看到書中人物或繼續追逐權位、或依舊逃避現實、或寄望於宗教救贖、或如英雄般全心拯救人類,或者如我們一般平凡人的主角,一生大都只是被動的被生活推著走,不過最終他終於勇敢的放下一切,在世界末日前找到放在心底一輩子的最愛,與她一起迎向未知的未來。其實作者將世界末日拉近到等同於一般成年人的餘生,正是要我們將個人的死亡視同與世界末日一樣重大,如此我們才會認真思索生存的意義,好好選擇如何度過有限的餘生。


只是,我們有時不免對一切終歸虛無感到不安與不甘,於是就像千古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不企求長春不老,作者還是安排了天外飛仙(火星人)提供青春之泉給男女主角,讓他們得以逃離即將毀滅的太陽系,前往如上帝般萬能的智慧生物所安排的新樂園。可是,然後呢?無論前往宇宙何處,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群星終將熄滅,宇宙也會歸於死寂。外來救贖真的會是我們渴盼永恆的解藥嗎?或者這麼說,外來救贖可以提供我們生存意義的解答嗎?也許我們應先仔細思索羅素所說的:「只有在極度絕望的基礎上,靈魂才能找到棲身之所。」 

作者/ 威爾森(Wilson, Robert Charles)
譯者/ 陳宗琛
出版社/ 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802 (原著2005)

備註:書中提到以外太空的星塵冰核為食物,可以自我繁殖並擴散形成網路的複製體,其實即是物理學家戴森曾經提出的星雞(astrochicken)計畫。戴森認為這種輕巧智慧的生化機器遠較笨重的太空船更能勝任外太空的探索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