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白人生  

小說家所創作的虛構角色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進而與小說家發生互動。我不禁聯想到如此同樣設定的兩本小說:胡立安.卡拉斯的《風之影》與史蒂芬.金的《黑暗之半》,只不過這三個作品所關注的主題完全不一樣。反倒是根據史蒂芬.金的另一篇短篇小說《祕密花園》所改編的電影《祕窗》,在呈現小說家面臨瓶頸時的自我懷疑與焦慮這一方面,與《口白人生》有共同之處。然而在《口白人生》裡的書中主角其實比小說家佔有更重的份量,並且牽引出另一個更主要的主題。

 

電影一開始,這位小說家所創作的角色即在小說家的旁白之下展開日復一日的規律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可以聽見旁白的聲音,並赫然發現自己的行動完全如旁白所述,更令他驚愕的是,旁白竟預告了他的死亡...。

這樣的角色很自然的會令我們聯想到自己——我們的一生也是像這樣已經寫好劇本,我們只是不自覺且毫無選擇的去完成它嗎? 這樣的聯想並不奇怪,看看周遭那麼多人相信八字、命理、星座等等,不就證明很多人接受人生的劇本已經寫好了嗎?另一方面他們求助算命或改運,不就像《口白人生》中的男主角一樣,驚慌的試圖找出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方法?所以雖然電影的情節乍看荒誕無稽,男主角愚拙可笑,但這個角色卻是精準的映射出眾多相信算命的人。

 

其實男主角的另一面向也反映出不管信不信算命的芸芸眾生。片中他的生活單調乏味,一切均在同樣的軌道中運行,但這卻不是他喜歡的生活,而原有的夢想深埋已久,久到不再想過有實現的可能。這不正是我們上班族的寫照嗎?即使人生劇本並未預先寫好,我們也已經放棄自主權,只是遵循慣性運動。以此觀之,我們與劇中覺醒前的男主角何異?

 

最具啓發性的是,男主角的覺醒並非他發現自己的命運已被安排好而奮力抗拒,相反地,是他選擇接受了自己的命運而開始真心感受生命中的片刻。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未來的人生劇本會如何發展,但是結局卻是大家現在就都心知肚明的,那就是——死亡。面對這個絕對無法改變的結局,我們只能接受它,而且最好假設這個結局會提早到來,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像覺醒的男主角一樣,好好珍惜每一刻,去愛、去感受。

 

片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文學教授要男主角歸納自己身處的故事是喜劇或悲劇,最後男主角感動了作者,替自己掙到了喜劇收場。其實悲劇或喜劇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倒無須期盼上帝會如片中作者對我們有所回應,但至少可以認真的把自己的戲份演得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