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義與所需的代價

1983年,約翰‧勒卡雷將他的目光從冷戰體系下的諜報人員轉向另一個紛擾不休的戰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爭;他試圖藉由《女鼓手》一書梳理內心被兩邊人民之苦難遭遇的拉扯。而今,四分之一個世紀已過,我們仍看到這場戰爭持續進行,而勒卡雷的疑問猶然未解:何謂正義?為了正義值得付出任何代價嗎?

正如勒卡雷在前言所說的:「這兩個民族都有正義站在他們那邊。」猶太人在歷經納粹大屠殺的浩劫之後,自然得以理直氣壯地回到他們的「應許之地」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免再將民族命脈繫於寄居國的好惡。而世居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又怎能忍受被當成乞丐般強迫驅離,這可是他們已居住世世代代的家園吶!當然猶太人可以說更早之前才是他們的家園,所以這已是一個沒有解答的爭執,加上多年下來彼此報復造成的死傷,國仇家恨都讓双方相信自己是為了伸張正義。

 

可是所謂的「正義」就可以無限上綱到犧牲一切嗎?當巴遊組織為了暗殺而牽連無辜民眾,當以色列軍隊為了報復而不惜轟炸難民營,對這些無辜死傷的平民及其家人而言,「正義」又在哪裡?


另一方面,這樣的手段是離理想更近還是更遠呢?自己的每次攻擊不都是招致對方採取相同手段作為回應嗎?從這個角度看,己方人民的傷亡不也是自己造成的?


因此書中女主角查莉──一個憤世嫉俗的英國女演員卻因愛情而被吸收成為以色列特務──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仍不免要面對這樣的辯證而痛苦掙扎。

 


自我追尋與身分認同

 

其實《女鼓手》雖然講的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爭,但查莉的角色卻可以擺進任何良知與正義對立、自我與大我衝突的情境中,就像電影《色‧戒》中的王佳芝。

 

說起來二人的背景還真相似:都是舞台劇演員,都是因為愛情才加入特務工作,都是扮演一個虛擬角色以親近暗殺對象,而且更重要的,她們都不是為了愛國情操或是追緝惡徒才勇敢向前,反而是在來來回回於虛擬角色與真實身分的過程中不斷追尋自我,重新認識自己。

 

所以她們都不是典型的特務人員,她們沒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堅強信念,她們無法接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冷血手段,她們在被要求劃分敵我表明立場時,寧可還原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

 

忠誠與背叛

 

因此以國家的角度你可以指責王佳芝叛國,巴勒斯坦可以怒罵查莉為虎作倀,以色列會認為查莉不夠忠誠,但是她們一開始就是基於對愛慕之人的信任才加入,也是這樣的力量支持她們踽踽前行,而她們終究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只是王佳芝即時踩了煞車,而查莉已無力改變劇本,二人的下場也就大相逕庭。

 

勒卡雷這一次溫柔的予以女主角活命,而且還讓男主角約瑟回頭尋她,兩人終能互相扶持,我想是勒卡雷終究期盼人性的微渺之光能在這冷酷的世界提供一些溫暖,甚或為我們照出一條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