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馬丁貝克探案真的要有心理準備──嗯,就當作你要看侯孝賢的電影一樣吧;雖然不至於打瞌睡,但基本上就是會蠻沉悶的,因為作者派‧法勒與麥‧荷瓦兒夫婦原本就無意提供讀者一個緊張刺激或扣人心弦的故事。
尤其是這本《蒸發》,一位記者在匈牙利(當時還在鐵幕內)失蹤,馬丁貝克應外交部要求前往調查,卻發現他宛如人間蒸發般未留下任何可能去向的線索。最後只能確定他之前即利用職務之便,常常往來各國走私毒品,於是馬丁貝克的同僚都認為鐵定是黑吃黑,加以他也沒有親人在乎他的去向,因此對於這種敗類實在無須再浪費資源追查到底。但是馬丁貝克還是鍥而不捨,抓出真凶。
不過最後翻出來卻只是一件因口角衝突而起的殺人滅跡案;就是這樣,暨無關黑幫罪行,更不涉及政治陰謀。這麼一件平凡又無趣的案子,而作者也不把它搞的懸疑神奇一點?
就形式上而言,此乃寫實之必要。現實生活中可不會有福爾摩斯單憑大腦就能破案,而你又何曾見過凶手、被害人與偵探一起被困在「暴風雨山莊」,等著偵探宣佈兇手是誰?破案無捷徑,只能如馬丁貝克一步一腳印的追查每個可能線索,雖然一個個最後可能都還是走入死胡同。這樣的辦案過程不但稱不上高潮迭起,反而往往是反高潮,然而這才是真實世界,不是嗎?
不過作者並非只有意在寫實,更主要的還是對瑞典當時官僚體系與資本主義的不滿與嘲諷。例如失蹤記者的老闆只在乎能刊出獨家報導,外交部關心的是兩國關係,並沒人真心在乎他。再看看作者如何辛辣的描述馬丁貝克的上司:
他穩穩地坐在旋轉椅上,手肘擱在桌面,正全神貫注在惡毒傳言所謂「他最愛做的事」上──明白地說,就是什麼也不做。
反倒是在共產鐵幕下的匈牙利警方主動又有效率的提供馬丁貝克協助。不過這只能說是荷瓦兒與法勒夫婦當時心儀共產主義的美妙想像,四十年前他們還無法預見共產國家反而成為更官僚、更無情的國家機器吧。
無論如何,馬丁貝克這種一定要還給被害人一個公道的堅定信念,與鉅細靡遺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不懈,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個異數,一個我們在冰冷黑暗社會所能寄予期望的身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