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將猶太人不分男女老少關進集中營,再予以大規模屠殺。為什麼這些德國軍官乃至德國人民相信並參與種族屠殺這種事?同時期日本人也在南京展開大屠殺,還在東北進行慘無人道的醫學實驗,為什麼他們下得了手?是德國與日本的民族性使然嗎?但才幾年前不也發生了美軍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據說這些年輕人的父母鄰居都無法置信,因為他們在美國時都非常乖巧有禮。

 

為什麼?我們不解,彷彿這些人有著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心靈,因為我們相信換做自己決不可能與他們一樣做出如此殘酷的事。然而,真是如此嗎?

1961年,才27歲的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進行了震驚世人的心理學實驗,揭露了我們絕不願意承認的真相:在特定情境下,你我很可能也會服從權威,聽從指令傷害他人。至少米爾格蘭的受試者裡有65%都這麼做了;而他們背景各有不同,但都是心理正常的一般人,是的,就跟你我一樣正常。

 

米爾格蘭的實驗似乎證明了我們很容易違背理性、昧著良知,選擇服從權威。而服從(Obedience),正是《失控的邏輯課》這本書的原英文書名與核心主軸。雖然書中內容並非重複此實驗,也沒將書中人物置於類似的情境,但作者巧妙的故事安排卻引領我們思索這個嚴肅議題的不同面向。

面向一:你敢說不嗎?

 

在軍中,若不服從上級的命令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我們或許可以說那些執行屠殺任務的軍人內心也是百般不願意(然而真是如此嗎?),但是在米爾格蘭的實驗裡,受試者是自願參加,也被告知無論如何都可以保有酬勞,為什麼仍有那麼多人忍受內心煎熬,聽從指令按下可能致命的電擊按鈕?

也許是演化的結果。求生的本能告訴我們:當於劣勢的時候盡量避免跟對方衝突。於是面對權威也就是強者時,「服從」似乎是最不危險的選擇。這種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可見:小時候眼見校園霸凌、上班時聽豬頭主管大放厥詞,此時我們就算沒在一旁附和,也都會黙不吭聲吧。

 

面向二:你有自覺嗎?

米爾格蘭實驗的另一種解釋是:受試者相信主持人的判斷,以為不會有嚴重傷害,所以幾經掙扎還是按下按鈕。這種說法雖然可以稍微寬解我們的良心,但卻引出另一個問題。

面向一的情況是你知道權威的不對,只是不敢反抗,但萬一你連自己盲目地服從權威都未察覺,豈不是更加嚴重?因為你會一直持續下去而沒有反省抗拒的機會!

所謂「權威」並不一定是具體的個人(如專家、偶像)或階級(如長官、上司),還包括主流的價值觀、社會習俗,乃至同儕的壓力。當我們跟隨流行、人云亦云,是否曾反省過落入盲從而不自知?

 

面向三:那些受試者後來怎麼了?

這種實驗引起的爭議還包括倫理問題:雖然無知的受試者事後被告知事實上並沒有電擊,但對那些按下按鈕的人而言,他們當下的確狠心下手了;沒人受傷並不能改變他們內心掙扎後選擇違背良心的事實。我們可以想見他們心靈所受的衝擊甚至傷害,這樣的實驗是不是太不人道了?

由於受試者的個人檔案猶在保密之中,我們無從得知米爾格蘭的實驗對他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不過有一位心理學家後來循線找到兩位受試者,他們現在都已七十幾歲,對當時的情境都印象深刻、歷歷在目,訪談的結果頗耐人尋味。

一位當初拒絕按下電擊按鈕的受試者頗為自豪自己當初斥責主持人應中止實驗,但是他也頗為自豪的告訴來訪的心理學家,當初在二次大戰如何英勇的殺死該死的日本鬼子。

另一位當初聽從指令按下按鈕的受試者其實是個同性戀者,經歷這個實驗的衝擊後反而令他檢視生命的意義,然後不懼社會眼光,勇敢出櫃,並且持續參與同志解放運動。

我們原本可能會以為在實驗中拒絕服從的人一定是尊重生命的人,而狠心按下按鈕的受試者的心靈一定有巨大的黑暗面,結果不然。這真是個有趣的啟發,原本我們從米爾格蘭的實驗得到的結論似乎是:情境會迫使我們做出違背良知的事,與個人的背景或人格都無關。但是這兩個受試者的例子卻告訴我們:你還是可以決定選擇走哪一條路!


在《失控的邏輯課》中我們看到有人也是勇敢做出了選擇,不過就像同樣的實驗對不同的受試者產生不同的影響,也許你也會從這本書得到不同的結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瑞棋 的頭像
    張瑞棋

    張瑞棋的部落格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