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於今年八月與九月陸續出版的科幻小說《最後理論》與《時光閃電》,都是基於一個相同的主題:科技的發展是否會失控,反而招致災難甚至毀滅?
這種憂慮在二次大戰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更加強烈,也更為擴散。在此之前,科學原本是帶給一般世人希望,對於未來充滿樂觀。自從牛頓解開天體運行的秘密,人們開始相信科學可以找出萬物背後的法則,進而利用自然界的各種力量。從蒸汽時代一路進展至電氣時代,乃至原子時代,突飛猛進的科技也的確大幅改善人類的生活,帶來以往無法想像的便利與舒適。直到人們目睹廣島與長崎兩地歷經原爆後,有如地獄圖的慘狀,才驚覺科學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毀滅力量!
這兩本書的作者也都用這個實例來支持他們的隱憂。《時光閃電》是以箴言的方式擺在章節之首,《最後理論》更是假設美國發展原子彈的重要關係人——愛因斯坦——完成統一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最後理論,但因擔心被用以製造比原子彈更強大的武器而隱匿不宣。說起來,愛因斯坦並未參與原子彈的開發製造——連擔任顧問都沒有,但是一來因為他那著名的質能互換公式E=MC2提供了原子彈可行性的理論基礎,二來他給羅斯福總統的親筆信才促成美國加速開發原子彈,因此據說愛因斯坦也一直深感愧疚。
科學變成同時具有光明面與黑暗面;原本只是純粹追求知識的科學家無可避免地陷入道德爭議,難道科學家要事先考慮各種後果才決定可以探索多深嗎?科學家負有多少責任?誰來決定民眾知的權利?這種種無奈與衝突是頗值得深入探討,只可惜在《最後理論》一書中善惡分明,變成只是一場毫無深度的追逐戰;即使把「最後理論」拿掉,換成是任何致命武器或稀世珍寶,也都無礙於原有的故事進行。更不用提它的開場佈局與角色設定(男女主角、殺手、主謀者)幾乎是完全抄襲《達文西密碼》,毫無創意!
相較之下,《時光閃電》雖然也是設定了弦論(競逐最後理論的一種理論,假設萬物的最基本單位不是電子、夸克‧‧‧等等諸多基本粒子,而是更小的振動的弦。)造就了可以一窺過去的機器,但並未落入警匪追逐、豬羊變色的俗套。除了導引出前述的科學vs.道德的爭議外,還加入了人性的探討,諸如野心、慾望、乃至隱晦不察的黑暗面。因此對於同樣的主題,《時光閃電》比《最後理論》來得有深度許多,也更闡明了科技發展的危險性其實是肇因於人性的多變與不可掌握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