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十年前,貝塞尼家15歲的珊妮和12歲的妹妹海瑟,在城裡的購物中心消失無蹤。警方竭盡所能調查仍毫無頭緒,也始終未尋獲屍體。這樁離奇的失蹤案,讓一個家庭從此分崩離析,也讓所有當事者從此活在歉咎與哀痛中。


而今,在一場公路車禍裡肇事逃逸、徬徨失措的女子,卻自稱是貝塞尼家失蹤多年的妹妹海瑟。沒有絲毫證據可以支持她的說法,但她卻對往事歷歷如繪,甚至知道一般人不可能得知的細節。


為何回家的路要經過三十年?為什麼事隔這麼久她才打破沉默?而這些年來她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最重要的,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所有塵封的傷痛、謊言和祕密,因為女子的出現而再度開啟,這場延宕了多年的折磨,是否終能劃下句點?

以上是《貝塞尼家的姊妹》這本小說封底的簡介,感覺還蠻吸引人的,加上懾人的封面設計(一對少女以略帶憂鬱的眼神凝視鏡頭,兩人偌大的臉龐塞滿了整個封面,比例恰如一般相片卻又倒置九十度角——更加強了不安定感。),遂決定買下這本書。

然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卻一直有點兒不耐又不悅的感覺,倒不是這本書節奏緩慢或立論偏激,而是—— 作者的敘述方式吧?蘿拉.李普曼敘說這個故事的方式簡直就像書中那位自稱是海瑟的神祕女子一樣,表面上說要對警探吐實,實際上卻是在真相外面裹上一層一層片斷的、破碎的無用雜訊,李普曼也是在故事主軸之外蔓生枝椏。

 

不過推理小說本來不就是會有很多最後走入死胡同的線索來誤導書中主角與讀者嗎?是沒錯,不過我所說的蔓生枝椏卻非如此。


李普曼顯然是要將本書寫成文學小說而非典型的推理小說,因此她大量地呈現書中人物的內心想法,而且不只是幾個主要人物,幾乎所有上場的角色都要用單獨的章節來交代他們的心理層面。因此從兩姊妹、父親、母親,到警探、醫生、退休警察、社工,作者都要我們讀者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與感觸,甚至細瑣到他們的家居佈置。


可以理解李普曼不願像一般以詭計見長的推理或懸疑小說,讓書中人物淪為配合詭計進行的刻板角色,缺乏真實感,所以試著呈現每個人物的生活背景與內心細節。只可惜她耗費如此大量的篇幅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我這個讀者而言,核心人物(兩姊妹與父母)以外的人之諸多細節既與故事主軸無關,也無助於強化氛圍,反而分散了我的專注。


即便是對核心人物的刻劃也偏重於各人的獨白,而太少關於這四位家庭成員的互動,彷彿他們只是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四個陌生人。因此姊妹失蹤乃致家庭崩散的重大悲劇竟未展現應有的沈重感,也因此最後揭露真相時也沒有帶來多大的衝擊,而之後家人的互動更未給我任何感動。


如同我一開頭說的,作者李普曼就像書中自稱是海瑟的神祕女子,後者以支離破碎的贅言來博取同情,前者也以為她的雜散片段能感動讀者;無奈二者都徒勞無功。原來讀者閱讀本書聆聽作者敘述故事正如書中警探聽取神祕女子的供詞,也難怪我會像書中的警探一樣感到不耐與不快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瑞棋 的頭像
    張瑞棋

    張瑞棋的部落格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