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風格與傑佛瑞‧迪佛更為人熟知的《神探萊姆》系列大異其趣。雖然結尾還是有出人意料的大逆轉,但本書不再以鬥智與懸疑取勝,反而是以較平鋪直述的方式呈現亂世中兩位主角難能可貴的堅持。雖然故事背景為二次大戰前的德國,但本書重點不在於撻伐納粹的狂妄冷血,也不是要再次突顯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作者迪佛要探討的是更令人玩味的道德兩難。


主角「鈕扣人」保羅原是在美國的殺手,但他接案是有原則的:只殺壞蛋。在一次任務中他失手被補,政府給他兩個選擇:前往德國行刺希特勒麾下負責武裝建軍的大將恩斯特;或是入獄服刑。前者並不違背他的道德原則,甚至可說是拯救世人,而且還可以免除牢獄之災,他自然願意。

 

執行任務的過程不免一波三折,屢陷險境。重點在於當他最後終於即將得手之際,卻同時發現一群德國青年學生即將被毒氣殺死。當下他只能擇一而為:先搶救這群學生,放棄殺死恩斯特的機會。或是見死不救,冷酷完成任務再說。


保羅面臨的正是倫理學上的困境:道德的判準可以量化嗎?也就是說,可以用某一數量的多寡作為道德抉擇的依據嗎?以本書主角的困境為例,恩斯特可能造成未來上百萬人死亡,數目遠大於這批學生二、三十條人命,所以就應該犧牲相對少數的學生嗎?

 

表面上看來,眾人命運的重要性遠甚於少數人的生死,否則從軍報國的意義何在。然而,整體的福祉如何認定?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勢力的擴散而在全球各地幹下的骯髒勾當,難道不是基於她所相信的人類福祉?恐怖份子傷及無辜的手段不也是為了他們心中的全體?

我們從歷史中也可發現,很弔詭地,愈是將「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當成金科玉律的國家,往往也是最極權獨裁的。也代表有更多無辜的人枉死,足以證明此一道德律顯然有問題。因此,將道德困境轉換成簡單的算術問題的同時,恐怕也恰恰滋養著全然對立的黑暗力量。 

主角保羅最後的選擇無論對錯,至少他沒被黑暗深淵吞噬。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評 犯罪小說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