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能算  

 

還真巧,前天才看完《什麼都能算,什麼都不奇怪》這本書,昨天新聞就報導Google試圖用演算法來預測哪些員工何時會離職。

 

Google運算法可算出員工何時想離職

ZDNET新聞專區:Tom Krazit 2009/05/20 12:41:02

 

Google自認能在個別員工有自覺之前,預知他們何時會離職。
 
Google神話般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力量,顯然不只用在提供搜尋結果上。華爾街日報報導,為了在經濟不景氣、福利縮水的時期留住最好的人才,Google開發出一種運算法則,用來評估員工何時會放棄讓外人稱羨的免費餐點和舒適辦公園區,改投其他公司的懷抱。
 
幾年前,矽谷人對Google還趨之若鶩,該公司也大肆擴張人事。然而,世界變了,創業者和程式設計的青年才俊不再理所當然地視Google為最佳工作環境,尤其是該公司的股價已從2007年的最高點大幅下滑。
 
因此,近來面臨Twitter和Facebook等後起之秀大力挖角的Google,決定出手留人。該公司的代表對華爾街日報記者說,這項運算法則仍在測試階段。但其概念似乎是辨識出對公司感到疏離的員工,在他們決定走人之前採取行動。
 
六標準差計畫的「強迫評比」方法,鼓勵企業定期淘汰表現最差的10%員工,不讓壞分子留在組織內。Google的演算法則可謂溫和版的「強迫評比」,作法不至於激進,但仍是大膽地採用量化分析,將員工分類。(陳智文/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的是,Google並非利用監聽電話或窺伺郵件來看哪個員工懷有貳心,而是依據員工的背景資料與個人特質來作預測。是的,預測,也就是說甚至在你自己都還沒有換工作的念頭時,就可以用「公式」算出你很可能將會離職。


 

聽起來似乎很玄:公式竟然比我還清楚我未來會如何?!這簡直是算命了嘛。別懷疑,《什麼都能算,什麼都不奇怪》這本書還舉了更多實例來證明這種超級數據分析的威力。例如美國一家艾波公司(Epagogix)可以在電影開拍之前就藉由分析劇本預測未來票房好壞;當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大約是三分之二的準確率,不過相較於電影公司本身的預測只有三成,可是強多了。另外在預測葡萄酒的品質、發掘有潛力的棒球好手等方面,都證明了數據分析確實比專家還成功。


 

可千萬不要以為數據分析反正與我們沒有直接相關。Google這套用來預測離職的軟體不也可以應用在應徵員工的時候?如果公司分析你填的問卷與個人資料後判定你將來離職的機率很高,你當然就不會被錄取了。事實上,類似的數據分析現在已經被信用卡銀行、航空公司與各種企業所運用:


• 假設你打電話給你的信用卡銀行要求取消年費,服務人員從電腦上除了可以看到你對他們獲利的貢獻度之外,還會得到電腦預測你的容忍範圍,據此決定如何回應你的要求。


• 銀行更可以依據電腦的分析(可不是只有參考你過去的信用紀錄喔),給予不同客戶不同的貸款額度與利率。


• 航空公司也不再將空出來的座位優先給常客,而是先給電腦判斷最可能跳到別家航空公司的旅客。


• 當你在Amazon買書時,它還會推薦你應該會喜歡的書籍。


 

隨著我們在更多的地方留下個人資料與消費紀錄,加上電腦與網路的結合,數據分析也就能掌握更多可以交叉比對的資料,準確性也就愈來愈高,於是就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與機構樂意大量運用數據分析。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成由電腦所宰制呢?就像科幻小說裏所描述的冰冷無情的未來世界?

 


寫這本書的作者對此是樂觀看待的,他認為數據分析只是個工具,只是用來幫助我們作更正確的判斷與決策。然而,想到自己得到的待遇是被預先決定,甚至一舉一動都會被洞悉,總會覺得隱隱不安。另一方面,數據分析畢竟就是統計,而統計是容許一定範圍的誤差的,所以我不免還是憂心:當我們愈來愈信賴並依賴數據分析,會有多少無辜的人犧牲在數據分析的推論之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