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閱讀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同樣人物為主角的系列小說,雖然基本上每一本都是獨立的故事,但對我而言卻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故事的先後順序並不重要,可以任意挑來看;像是艾勒里‧昆恩系列與克莉絲蒂的白羅探長系列。


另一種就不能這麼隨意挑來看,因為這一類的故事背景有著清楚的時間順序,更重要的是,主角的生命歷程正是隨著作者的書寫順序而一點一滴累積,主角的人生觀與個性也逐漸產生變化。如果你也是隨著這一系列的發行順序一本一本的讀下來,就會像是看著一位老朋友的成長與老去;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就是這類的代表,而丹尼斯‧勒翰的派崔克系列當然也是。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當年明月像是個說書人般生動有趣地講述歷史,而且因為對象是現代的普羅大眾,他用的是現代的語言與詼諧的筆法。果然令人讀來毫無滯澀之感,很快就對元末明初的歷史與朱元璋本人有清楚的認識。不過回想起來,還是有幾處讀後反覺得矛盾不解。


先談朱元璋打敗元軍建立明朝的過程。看來元朝將金人與漢人視為次等民族,並以掠奪者的身分壓迫百姓,造成民不聊生,才造成農民的起義革命。從1351年元帝下令強制民工修治黃河而爆發全面起義算起,直到1368年徐達才攻入北京,整整花了十七年才趕走蒙古人(而且東北與山西、甘肅、雲南等地仍屬元軍勢力範圍,要再過十九年才收復東北)。如果照書中所言,原先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此到了元末已驕奢淫逸,失去戰鬥力。加上積壓多年怨恨的被統治者人數超過千萬人,遠遠多於不過幾十萬人的統治者蒙古族,為何仍需這麼久的時光才能取得全面勝利?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看簡介說《直覺》是關於一個醫學實驗室有了治療癌症的突破性發現而引發的衝突與風暴,於是我以為是類似麥克‧克萊頓的知識驚悚小說,結果失望了:既沒有關於癌症的知識,故事情節也不驚悚刺激。

 

但是這並不代表這是一本失敗的小說,只要你不要像我一開始就抱著錯誤的期待,而是將它當成一般文學小說來讀。

 

故事的主軸雖然是環繞著科學倫理,但其實這個議題的是非並沒有太大的爭議,畢竟科學研究本來就是要追求真相,任何企圖捏造數據來操縱實驗結果一定是不被允許的。作者既然無意將它包裝成驚悚小說的道德寓意,而這個太黑白分明的結論又難以支撐一部文學小說,那麼這本書的主題究竟是什麼?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科學,尤其是物理,我一直充滿好奇,不過應該還稱不上熱愛。因此除了大學時修普通物理之外,之後僅從科普讀物獲取新知。多年下來,自以為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有時還會對家人侃侃而談,直到本週讀了這本書,才赫然驚覺自己腦中的許多概念正如書中所指出的一般人常有的誤解。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除了女主角莎蘭德本身就是一個典範之外,在這一集中我們看到更多正面的女性角色:安妮卡──幫莎蘭德辯護的律師,茱迪──開明主動的警察,蘇珊──全心助人的保全,費格蘿拉──堅持正義的國安局幹員。而書中展現各種負面特質(冷血、殘暴、貪婪、狡詐、‧‧‧‧)的壞蛋們,則清一色都是男性。拉森甚至還特別另闢欄位,引述歷史上的女戰士傳奇,似乎要再次提醒男性:連上戰場打仗這件事女生都能做了,還是承認女性不比男性弱吧!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調查員不擇手段地查緝某種違禁品,並奉令不得窺看,須當場逕行銷毀。當序章最後揭露它就是某文字作品時,自然令人馬上聯想到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半世紀前的經典作品:《華氏451度》;書中的消防員也是負責焚毀所有書籍。對此我不禁感到納悶:採用同樣的故事架構來闡述相同的主題,還能搞出什麼新意?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勒卡雷在《鍋匠 裁縫 士兵 間諜》書中生動地描繪特務這個圈子,雖然史邁利終於揪出內賊,但仍未能擒獲蘇聯神祕的特務頭子卡拉。因此當讀完作為「史邁利vs卡拉三部曲」之二的《榮譽學生》,發現史邁利的篇幅並不多,卡拉更是從頭到尾都未現身,不免大失所望; 感覺上比較像是史邁利系列的「番外篇」。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續作者李維特一貫以誘因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繼續據以解答各種問題,諸如:

──為什麼娼妓無法禁絕?而現在賣淫的酬勞竟比幾十年前還低?

──為什麼女性在職場上的成就不如男性?

──為什麼球隊裡有一半的球員都是出生一到三月?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日看到一則新聞:一位肯亞女子自稱是中國人的後裔;其祖先是鄭和的部屬(內容參見"鄭和下西洋,東非留後裔?"。這事乍聽之下匪夷所思,但其實並非無稽之談。鄭和第四次下西洋(14131415年)就曾航行到東非,並且到肯亞的馬林迪(Malindi,古稱麻林地)帶回長頸鹿,當作是麒麟獻給明成祖,以示天賜祥瑞。並在兩年後護送各國使節回其母國時,再次來到馬林迪。因此或有部屬留在當地結婚生子也不無可能。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砰!」──「砰!」小孩房裡傳來撞擊聲。我前往查看,發現小女兒往牆壁猛撞。


「你在幹嘛?!」我不由得瞪大眼睛問。

 

「我要試試看能不能穿過牆壁。」

「別傻了,怎麼可能!」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你喜歡《達文西密碼》,基本上這本丹‧布朗最新的小說《失落的符號》也不會令你失望,因為原有的元素一樣都不缺:

l   節奏緊湊——整個過程同樣是發生在廿四小時之內〈丹‧布朗甚至是以電影分鏡的手法將全書切割成一百三十五個章節〉;

l   劇情懸疑——而且總是某人有雙重身分;

l   破解密碼——藉由解開一個個環環相扣的謎題才能得到最終的真相;

l   重新詮釋——再次賦予聖經新的解釋;

l   結合歷史與地理——這一次舞台搬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著名景點〈不知是否為了提昇城市的觀光收入?〉,而牽涉其中的是美國開國元勳;

l   秘密會社與秘密行動——共濟會與CIA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完對村上春樹《1Q84》的解讀後,對於「邪惡滋生自良善純真的人群」這個觀點的思考,令我想到《打開史金納的箱子》這本書。書中的幾個心理學實驗或許可以作為此一觀點的佐證。而這些實驗也的確像個照妖鏡般,照出我們自我投射之理想形象下的原形。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向三:誰是元兇?

 

對於一般的犯罪案件,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兇手是誰。警探、偵探、甚至蝙蝠俠或是青豆這種黑暗英雄,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出真兇並予以緝捕或制裁,如此正義才得以伸張,如此我們才得以心安。然後這個案件就可以「結案」,如同一個外科醫生切除腫瘤,成功地完成了手術。

 

但是集體犯罪的社會事件呢?小從奧姆真理教的地下鐵事件,大至像是納粹集體屠殺猶太人、文化大革命的殘酷鬥爭,犯下罪行的人數從數十人到數十萬人,誰該負責呢?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就像村上春樹近四分之一世紀前所寫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1Q84》也是以單雙章節分別展開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單數章節這條線是敘述女主角青豆——表面上是健身房教練,私底下卻是個伸張正義的殺手——接受委託刺殺某神祕宗教組織領袖的故事。偶數章節這條線則是敘述男主角天吾在補習班教課之餘從事寫作,因為應出版社編輯的要求幫一位少女修改小說,而開始追溯少女深繪理神祕的身世背景。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果然,在「千禧系列」第一集《龍紋身的女孩》中扮演輔助男主角布隆維斯特的莎蘭德,在第二集《玩火的女孩》這裏面的份量大為增加,變成是以她為故事主角。這倒是原本就在我們預期之內,因為一方面對讀者而言,莎蘭德原本就較布隆維斯特更有魅力;另一方面,對本身即致力於揭發瑞典不法組織的作者拉森而言,若要在他筆下的世界以更有效的方式伸張正義,顯然不鳥法律規範的電腦駭客莎蘭德才是不二人選。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查爾斯‧阿克蘭,一個前往伊拉克打仗的英國中尉,中了敵人的伏擊後受重傷返國。他的半邊臉毀容,腦部受創,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而且暴躁易怒,動輒與人發生衝突。在他返回倫敦期間,發生三件男性被暴力攻擊的命案,被害人都曾在軍隊服役,肛門都曾被兇手用異物插入。兇手的側寫:男性、同樣有軍中背景、暴怒、可能曾有過性暴力的經歷,完全符合阿克蘭的特徵,再加上幾個巧合,於是他成了警方的頭號嫌疑犯‧‧‧‧。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到兩個人,第一個人是電影導演提姆波頓。不但這種黑暗童話的風格像極了提姆波頓的電影(例如《剪刀手愛德華》、《地獄新娘》),連書裏馬戲團中的人物都猶如與提姆波頓的圖畫書《牡蠣男孩憂鬱之死》裏的人物來自同一世界;看看這幾位:

——毛髮旺盛的「猿人」因禿毛症自殺;

——「針插人」沒有痛覺也感受不到愛;

——渴望愛情的「石化女」卻全身無法動彈。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獲得日本五大獎的《嫌疑犯X的獻身》果然相當迴異於一般本格派的推理小說。一般的推理小說是到最後才揭露兇手是誰,這本書卻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兇手與命案的來龍去脈。一般的推理小說是書寫正義的一方(警察、偵探、或教授‧‧‧‧等等)如何破案,這本書的重點卻是犯罪者如何迴避警方的追查。而且,作為讀者的我們竟然反而逐漸站到犯罪者的一方,擔心他被警方揭穿。

 

不過讓這本書造成轟動與引起話題的倒不是這些特殊之處,而是故事本身的爭議性:其一是愛情可以如此令人為之全然奉獻嗎?其二是生命價值的倫理問題。其實第二點的爭議性並不大,一般人應該都同意沒有人可以片面決定他人的生死。所以我們倒是可以來談談第一點,為什麼這本書裡刻劃的愛情會引起熱烈的討論?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個視野不斷拉大連環圖:我們先看到雞與農舍,但原來它們只是小女孩正在把玩的模型玩具,而鏡頭拉遠後,原來農舍連同小女孩只是一個在郵輪上的男孩手上的雜誌封面。鏡頭再拉遠,原來郵輪是貼在一部公車車身的旅遊廣告上的一部分;鏡頭再繼續拉遠,這部公車與所在的街景原來是一位印地安人正在觀賞的電視畫面;但鏡頭再拉遠後,原來整個只是一張信封上的郵票圖案。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得承認在讀本書之前並不知道早在十八世紀末英國的罪犯就開始流放至澳洲,而且在我腦海裡竟絲毫沒有澳洲原住民的具體形象。

 

同樣是被白人欺凌掠奪,印地安人與黑人尚有諸多文學與電影為之向世人控訴,相較之下,澳洲原住民竟無聲無影,其血淚史就如此被淡忘嗎?我猜想,作者凱特.葛倫薇爾以其祖先為藍本,書寫當初他們來到澳洲與原住民的流血衝突,應有作如是想吧?

文章標籤

張瑞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